早在金元时期,我国传统医学就将痛风和其他关节病渐分泾渭,明确提出了痛风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和鉴别诊断。从此,痛风作为独立病名的地位被确立。进入现代,随着痛风发病率的升高和对痛风研究的深入,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国家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更是系统地提出了全面的痛风防治方案。
痛风的中医诊断标准
1、多为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进食高嘌呤食物、饮酒和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至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耳廓、耳轮,以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水平升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做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X线摄片检查可显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痛风的中医证候诊断
1、湿热蕴结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倦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
3、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肌肤麻木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4、痰瘀痹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紫暗,脉弦或沉涩。
痛风的中医治疗方案
1、基础治疗
急性发作期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注意保护受累关节;低嘌呤饮食,禁烟限酒;饮足够的水,每日尿酸2000毫升以上。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三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新廣片、湿热痹片、痛风定、四妙丸等。
(2)脾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推荐方药:黄芪防己汤加减。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益肾蠲痹丸等。
(3)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
中成药:寒湿痹颗粒、益肾蠲痹丸等。
(4)痰瘀痹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瘀血痹颗粒、益肾蠲痹丸等。
3、辨证选用静脉滴注中药注射药
灯盏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
4、外治法
(1)中药外敷
辨症选用中药外敷法。湿热蕴结证,可用芙黄膏或如意金黄膏;寒湿痹阻证,可用乌头汤制成散剂,黄酒调匀外敷。
(2)中药熏洗或熏药。辨症选用中药熏洗或熏药,每次40分钟,每日1到2次,可配合足浴治疗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进行治疗。
5、针灸治疗
(1)体针。病变在下肢,主穴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配穴取内踝侧取太溪、太白、大墩;外踝侧取昆仑、丘虚、足临泣。以1到1.5寸30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缓解期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到5天。
(2)三棱针刺络放血。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多在痛风急性发作时采用。取阿是穴,放血1到2毫升,每周2到3次。还可选用火针疗法、雷火灸、梅花针扣刺结合拔罐法等方法治疗。
6、其他疗法
(1)拔罐。疼痛部位用3到5个火罐,每次留罐5分钟,热症者不宜。
(2)中频脉冲电治疗。中药离子导入,每日1次。热症者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