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92017
  • 如何可利用中医技术来治疗痛风问题? <<返回

      痛风急性发作期属中医学“痛风”“痹证”等范畴。本病最早出现于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元·朱丹溪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与西医学痛风性关节炎十分接近的病名“痛风”: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是也。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病病机多样,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等原因造成体内水湿停聚,浊毒内蕴,流于关节,阻于筋脉;或过食肥甘酒醇,滋生湿热痰浊,流注关节筋骨;或过度劳累感受风邪,致使浊毒凝聚,气血瘀滞。若病情日久或反复发作,多有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亏虚的表现,若正虚邪实,深入筋骨,则可见关节僵硬变形。
     
      中药汤剂 中医认为“急则治其标”,主要采用清热利湿及滋养肝肾法治疗。寇秋爱在痛风急性发作期以清热解毒、泄浊消肿、通络止痛为法,以四妙勇安汤为基础,随症加减土茯苓、川牛膝、牡丹皮等,同时加用党参补益护中。何力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患者,对照组采用秋水仙碱和洛索洛芬钠治疗,14 d后进行比较,治疗组在总有效率、降尿酸、红细胞沉降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较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江崛等研究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当归拈痛汤合三妙丸能有效控制急性痛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降低血尿酸含量,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服用秋水仙碱片联合美洛昔康分散片
     
      治疗)。
     
      近年来根据辨证及临床经验采用方剂主要有:四妙丸、二陈汤六味地黄丸、上中下痛风汤以及如痛风汤等自拟方,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红、肿、热、痛等局部症状及实验室相关指标[20]。朱远飞通过搜索文献数据库分析,痛风的病机大概可以分为5种类型,即湿热蕴结型、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脾气虚弱型和肝肾阴虚型。孙益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从113篇文献中医药治疗痛风临床用药分析显示,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中药药味多集中于黄芪、地黄、桃仁、红花、甘草、茯苓、薏苡仁等。
     
      中成药 随着现代中医药的发展,很多针对痛风急性期的中成药陆续上市。这些中成药与传统中药汤剂相比具有剂型多样、易携带存储、服用便捷等优势,且不良反应相对西药低,可供大多数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使用。宋恩峰等发现,如意珍宝丸(主要由珍珠母、沉香、石灰华、金礞石、红花、降香等組成)治疗急性痛风,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在降低血尿酸、血尿素氮、血肌酐方面优于单用扶他林缓释片和碳酸氢钠片治疗。
     
      中药外治法 马红伟等将金黄散(黄柏、姜黄、白芷、制大黄各250 g,天花粉200 g,陈皮、甘草、姜厚朴、炒苍术各100 g)每次20 g用热水调成糊状局部外敷,同时内服羌活胜湿汤以治疗急性期痛风,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临床有效率可达97.67%。覃佐涛等将82例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洛索洛芬钠片治疗,治疗组采用加味四妙汤内服合金黄膏(为其院内制剂)外敷治疗,结果显示,加味四妙汤内服合金黄膏外敷疗效较好,不但可以改善关节疼痛、红肿及活动受限等症状,而且在降尿酸、抑制炎症反应方面优于对照组。
     
       针灸、放血等疗法 痛风一般多发在肝经循行部位,如跖趾关节和内踝等处,同时与脾、肾有关,在治疗上宜补脾益胃,同时选用强肾的穴位。吴慧心运用电针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患者,3个疗程后疗效评定结果良好。李凤珍等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中医刺血疗法,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结果显示,中医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安全有效,且具有不良反应小的优势。王双丹等从刺络放血结合药物、针刺、电针、灸法及其他疗法等对治疗急性痛风发作做出展望,并指出科研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目前,西医治疗痛风主要选择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以及生物制剂等,在痛风急性发作期,首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相较于西药治疗痛风毒副作用大的不足,中医药治疗在减毒增效上的优势更值得推广,同时还能减轻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对于缓解痛风的急性发作及关节活动障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临床上应结合二者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临床疗效。

    能将扶阳痛风专利疗法,专注痛风健康10年,赢得用户金口碑!金桑小肽,风杜,酸林,金枪鱼多肽,痛风签约调理
    会员商城100%积分,享滚雪球分红!